close

U8737P1332DT20121104232342.jpg

今天到思改影展看了部「體罰」的影片,

片中的主角打電話給以前的老師,

告訴他自己常被噩夢給嚇醒,

噩夢的內容都是關於學生時期被體罰的經歷,

老師雖不到痛罵他一頓,

但也明確地說「有病就要去看醫生。」

影展後部分的人提出自己以往的經驗,

或許是自己被體罰,

也或者是看見同學被處罰,

又或者是在家中被父母教訓,

再不然是在家中看見手足被責罰,

總總的總總,似乎憤怒、難過的聲音撩起了,

有人疑惑地問:「現在教師的養成是否有情緒控管的課程?」

也有人說:「我看見我同學那樣被對待真的很憤怒」,

 

與談人回應說:我們如果可以多瞭解彼此的處境,

如果可以更瞭解自己怎麼了,或許我們可以有不一樣的調整。

這讓我想到成大郭乃文老師說:「大腦不會做它不會做的事」,

當大家在陳述被欺壓、霸凌、驚嚇的時刻,

都是在談外在事件,描述事情發展經過,

但講完了,也就沒了,

你呢?你的感覺是甚麼,

你是因為感到不公平、自尊受挫,更甚至是否定自我...

而讓你感到諸多複雜的情緒嗎?

當外在世界蒙蔽後,

內在的聲音也因此匱乏了。

在人們面對挫折、壓力的時候,

往往使用最立即的反應來回應事情,

因為從父母、從老師、更甚至從權威學習到,

Fight or Flight,

用打的、用罵的是最立即可看到成效的方式,

或許它不是最好的,但它將是最快出現在你腦中可運用的策略之一,

雖說是這樣,

但還是有人可以平心靜氣,

還是有人選擇以非暴力的形式面對事情,

過去的經驗會影響我們,

會影響我們的決定、判斷、感受,

但我們仍有展望自我未來的冀望,

不會因創傷後我們勢必PTSD(創傷後壓力症候群),

我們仍有創傷後成長的空間,

但前提…

我們也知道自己怎麼了,

瞭解對方可能的處境,

而不是將兩者分別站在對立的處境,

劍拔奴張的對彼此嘶吼、互相迫害,

正所謂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,

下次如果你說:

「我以前被XXX那樣的體罰對待,

我覺得現在的老師很需要情緒控管的課…」,

你內心的聲音是否也說:

「我很憤怒我以前被那樣對待,那我也要用相對的處罰對待回去」,

或許你包裝得很完美,

是以著改革的旗幟來打亮進步的招牌,

但更誠實的面對自己,

我受傷了,

你或許可以成長得更多。

 

FB: 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E.L.99story/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E.L. 心弦休息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